更新时间:2023-05-23
药物热 由药物过敏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它常常是药物过敏的最早表现。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它的特征如下: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 10 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再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因为发生的快,容易联想到与用药有关;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 39 。 C ,甚至 40 。请看下面介绍。
1什么是药物热
药物热 由药物过敏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它常常是药物过敏的最早表现。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它的特征如下: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 10 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再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因为发生的快,容易联想到与用药有关;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 39 。 C ,甚至 40 。 C 以上。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2药物为什么会引起发热
1、药物在生产、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受到了某些微生物的污染,混入了内毒素或其他杂质,这些外来的致热物质统称为外源性致热源。最常见的是针药遭受污染,以输液反应为主要表现。这种药物热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
2、给药的特殊途径所造成。如静脉推注或输入药物,某些人可引起静脉炎而发热;肌肉注射也可因为引发局部无菌性脓肿而导致发热。
3、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有关,多因药物造成病原体短期内大量死亡,或者病变组织迅速崩解,释放出的毒素刺激机体而引起体温上升。比如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俗称打谷黄),被杀死的菌体释放出大量内毒素引起发烧,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4、某些药物影响了宝宝体温的调节机制。如苯丙胺、可卡因、麦角酰二乙胺等,直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另外,甲状腺素用量过大,造成基础代谢亢进致体温升高。
5、个别宝宝本身有先天性生化代谢缺陷。以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者为例,常可因使用伯氨喹啉等药物,引起溶血性贫血与发热。
6、药物过敏。这一类药物热最为常见,又称为药物过敏症。出现药物过敏的宝宝,除发热外,大多还会出现皮疹、关节痛、哮喘发作等伴随症状。
3药物热熨辅助治疗坐骨神经痛
中医药物热熨治疗腰腿疼痛由来已久,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药物热敷是将经过加工的药袋置于坐骨神经痛的痛点或穴位上,通过热量将药性带入局部皮肤和肌肉内,使局部的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达到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目的。
患者小金,26岁,是一位工作狂,经常加班到凌晨。自2011年开始小金就明显感到右下肢沿坐骨神经疼痛厉害,而且经常坐立不安,有时候连躺着都觉得疼痛难忍,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展和日常生活。小金去医院经过检查后,医生诊断为长期久坐导致血流不畅,引起神经受到压迫的坐骨神经痛。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小金近半年来一直服用中药止痛,但是疼痛症状依然发作频繁,无法达到止痛的效果。经医生选择采用“药物热熨法”进行治疗。
治则: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处方:归尾、香附、独活、红花各30克,透骨草60克,草乌15克,食盐500克,陈醋适量。
用法:把透骨草、归尾、香附、独活、红花和草乌共同研磨成粉末,再将研成细末状的药粉和食盐一起放进锅内炒热,约炒锅温度达60~70度时,滴入3~5滴陈醋,随后把药粉装入准备好的布袋内,扎好袋口,将药袋放置在坐骨神经痛的痛点或穴位上,并用毛巾或者薄被覆盖保温。每日2次,15日为1个疗程。1剂药一般可以使用3~5日。
效果:连续使用6个疗程之后,疼痛程度明显得到缓解,又继续治疗两个疗程之后,小金的坐骨神经痛症状完全消失了。
注意事项:急性坐骨神经痛一般在24小时候方可做热熨治疗;诊断不清楚者,慎用本方法,以免病情加重;为了防止皮肤被烫伤,每次做热熨治疗前要在治疗部位盖1~2层毛巾。
4如何判断是疾病发热还是药物热呢
药物热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热原因之一,它不由疾病本身引起,而是由药物使用不当引起。在易引起药物热的药物中,以抗菌药最多见,其次是水杨酸类、碘剂、苯巴比妥等。那么,如何判断是疾病发热还是药物热呢?
1.用药史 是否是药物热,必须从其用药史考虑,检查患者是不是使用过可引起药物热的药物,抗菌药类药物包括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水杨酸类药物包括对氨基水杨酸钠,还有碘剂、苯巴比妥等。在有这些药物的用药史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判断。
2.症状 一般由药物引起的发热不是单一的症状,常常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类似过敏反应表现。大多数病人在发热的同时,都或多或少伴有这些症状,但也有个别情况是仅有发热存在。
3.体温 药物热的体温变化是有特点的。有的情况是用药后,体温先下降,后上升;
有的则是原来低烧,后来变成了高烧。所以考虑药物热注意体温变化情况很重要。
对于由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一般停止药物治疗后,体温会上升;而对于药物热,通常停止用药或换用其他药物后,体温会慢慢下降,这也是判断药物热的一种方法。
4.病程 药物热导致的发热,其诊断和临床发热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如果以前使用过可以引起药物热的药物,那么再次使用后,几个小时就可以出现发热症状了;
而以前没有使用过相同药物的情况时,发热一般都在用药后第7~10天才出现。
5使用抗菌素诱发药物热如何治疗
张先生平素体健,最近因业务繁忙,频繁出差,终于不胜旅途劳顿,在到达目的地后不久即出现头痛、鼻塞、全身不适,自服伤风感冒胶囊、阿莫西林后未好转,症状反而加重,伴咳嗽,随即至乡医院就诊。医生给他用氨苄青霉素静脉点滴后,症状未见好转,体温反而有所上升,遂改用头孢菌素静脉点滴,咳嗽好转,体温稍降,但很快上升,并感觉胸背部“痤疮”明显增多,不得不带病返回市区。到市级医院就诊时,医生发现王先生虽然发热多日,但精神状况良好,追问其病史,得知患者起病后曾用过上述几种抗菌药,且静脉用药后出现发热,夜间体温多正常。医生经检查,发现其胸背部上的“痤疮”实际上是药疹,最后确诊王先生反复发热的罪魁祸首是抗菌药本身。医生遂停用所有抗菌药,停药后第二天,王先生体温降至正常。
其实,张先生患病之初可能仅是由一般病毒引起的伤风感冒,或轻微气管、支气管炎,但他反复使用抗菌药,结果导致体温稍降继而上升不退,这种由药物引起的发热,医学上称之为药物热,属于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作为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抗菌药,为什么本身也会导致患者发热呢?
抗菌药对人体来说是“异物”,进入人体内后,可作为抗原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当患者再次用药时,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药疹、药物热等。典型的药物热多出现于用药后的第7~10天,如果以前接触过相同药物,则可以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出现发热,个别患者可短至一小时或长达25天。药物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表现为任何热型。多数患者仅有发热而无其他症状,通常一 般情况良好,即使较长时间发热,也无慢性病面容,甚至不伴有体温升高所致的心率加快。少数患者症状较重,出现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寒战等。部分患者伴有哮喘发作、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过敏症状,平时有食物或药物过敏的患者,即过敏体质者更容易发生。
因此,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发热患者,如果在药物对致病菌具有针对性、剂量充足的前提下,用药48~72小时后仍然发热,甚至体温更高,或者在用药后体温一度下降,感染症状缓解,但不久体温又明显升高时,患者不要随意加大抗菌药剂量或联用抗菌药,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由医生决定是否加用抗菌药。如果医生考虑发热加重是由抗菌药引起的,只要停用抗菌药,大多数患者的体温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
针对抗菌药引起的药物热,除停用抗菌药外,医生还会通过补液加快药物排泄,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高热或超高热的患者同时应用物理降温,但对酒精过敏者禁用酒精擦浴,禁用酒精做溶剂的氢化可的松。
预防抗菌药引起的药物热,最好的办法是不滥用抗菌药,因为任何一种抗菌药都可能引起药物热,尤其是过敏体质者。
另外,曾经发生过药物热的患者,以后应避免使用同种、同类抗菌药,以防重蹈覆辙。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药物热》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