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病因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05-2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同时,也相信很多人都在关心这个问题,在生活中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折磨,但是“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病因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病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大家看完以下的解释后,会对你们有所帮助。

1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病因是什么

大肠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 一般男性多见, 男女比例为1.17-2.31∶1, 本组男性患者约占65.02%, 明显高于女性患者(34.98%), 与单宏波等报道一致. 由于该病无临床特异性, 一般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和粘液便等, 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 有报道称, 及时发现并将息肉切除的患者大肠发病率会显著降低, 因此了解大肠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和癌变因素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大肠癌的发生.大肠息肉主要有腺瘤性、增生性、炎性和幼年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主要结构特点是异型性, 体积较大, 多为分叶, 一般分为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管状腺瘤. 增生性息肉常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其体积较小, 一般无分叶,临床特征不明显. 炎性息肉主要由炎症刺激导致, 多见于大肠感染性疾病, 形态表现为丘状或不规则状, 一般无蒂. 幼年性息肉一般发病年纪较小, 体积较大, 分叶较多.。

本研究中, 老年组发生大肠息肉的比例最高, 其次为中年组, 青年组大肠息肉发生率最低. 大肠息肉发生部位均以乙状结肠、直肠最为常见, 而回盲部息肉的发生几率较小. 息肉直径≤1 cm比例最高, 其中大部分为增生性息肉; 息肉直径1-2 cm中腺瘤性比例最高, 而直径>2 cm中幼年性息肉发生比例最高. 这说明息肉大小与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 分析息肉形态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发现, 无分叶组大肠息肉发生率为80.05%, 分叶组为19.95%, 说明大肠息肉以无分叶为主; 其中分叶组以腺瘤性发生率最高, 无分叶组以增生性为主。

虽然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现象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在生活中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折磨,相信很多人也都在在关心这个问题,但是“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病因是什么呢?”相信大家看完以上的简单解释后,应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希望以上的建议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2大肠息肉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大肠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怎样了解呢?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3大肠息肉的偏方

【偏方一】党参、黄芪、赤芍、桃仁、白芍、莪术、黄药子、枳壳、甘草各9g,薏苡仁60g(先煎)。

【适应症】右下腹包块,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多,头晕目眩,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苔薄,舌体小色淡,脉细弱。证属脾虚气弱,秽浊瘀血互结,凝滞于肠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合肥瑞金肛肠中医专家提供大肠息肉治疗验方

【偏方二】乌梅、党参各15g,黄连5g,僵蚕10g,当归、赤芍、地榆各12g,牡蛎24g,甘草6g。

【适应症】多发性肠息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偏方三】

苦参60克,鸡蛋3个,红糖60克。苦参水煎取汁,加入鸡蛋、红糖同煮,待熟后去鸡蛋壳,连汤一次饮服,每日1次,连续5—7天。

4临床诊断大肠息肉的方法

(一)、内镜检查

内镜下大肠表现为粘膜隆起性肿物或表面结节颗粒状隆起,根据息肉蒂部情况可分为有蒂、无蒂、亚蒂。根据息肉数量分为单发或多发息肉。典型的息肉内镜下可以进行分型,如腺瘤外观呈淡红色,藉此可与呈灰白色露滴状的增生性息肉鉴别。

(二)、X线检查

钡剂灌肠造影可见息肉呈单个或多个类圆形的充盈缺损,带蒂者可活动。绒毛状腺瘤呈一大簇葡萄状或不规则类圆形充盈缺损,排钡后呈条纹状、网格状外观具有诊断意义。气钡双重造影可提高微小息肉的检出率。

(三)、鉴别诊断

1、腺瘤性息肉:以细胞的不典型增生为特征,属肿瘤性病变。组织切片中常见绒毛状成分,它是从病灶基部伸出的许多纤细分支,索芯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覆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根据腺瘤中绒毛成分所占比例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腺瘤三类。

2、幼年性息肉:大量结缔组织中有很多粘液腺增生和含有粘液的囊肿为特征。息肉表面的腺上皮破坏伴浅溃疡形成。

3、错构瘤性息肉:以腺管上皮增殖为主。可见腺管延长、扭曲、分支和轻度出芽。核位于基底,排列规则,不见核分裂,杯状细胞大量增生。息肉中间质丰富,伴平滑肌纤维长入。

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组织学可见细胞分裂增加,但保持正常形态和极性,增殖细胞仍局限于腺管下三分之一。腺管增粗、形态规则,表面细胞仍是分化成熟的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数量增多,紧密相嵌,典型者形成锯齿状,相迭形成折扇形,粘液分泌旺盛,呈过成熟表现。增生性息肉一般不发生癌变,但体积较大的息肉可出现不典型增生,形成所谓的锯齿状腺瘤。

5、炎性息肉:常继发于各种炎症性疾病(溃结、克罗恩病、血吸虫感染等)。由于炎症的损伤使粘膜发生溃疡,上皮破坏,继之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的岛状粘膜构成息肉,即所谓的假息肉,该类息肉不会恶变。此外,在炎性息肉的基础上,出现肌纤维组织和血管增生时,则称为纤维性息肉,常有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若在息肉组织中发现血吸虫卵,又称血吸吸虫卵性息肉,若在粘膜组织中发现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淋巴滤泡形成,周围淋巴细胞分化正常,这种息肉称为良性淋巴样息肉。

5大肠息肉的饮食注意事项

1、增加纤维素的摄取

食物中的纤维主要功用是使肠蠕动正常,增加粪便的体积,并减少粪便停留在大肠内的时间。大肠内所存在的粪便,会使细菌活跃,并可能产生致癌物质。当饮食中缺乏纤维,结肠内的粪便会变得干硬,再加上通过速度迟缓,腹壁肌肉变弱,使得排空时间延长,若时间过久,则患结肠息肉的几率就会相对提高。所以要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佳。

2、减少油脂食物摄取

饮食中的油脂,可促进癌细胞的生长,还可使正常细胞早期变异,从而演变成肿瘤。无论是动物性脂肪或植物性油脂,都尽可量减少。食用过多的油脂,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可在小肠内刺激胆酸分泌,肠内胆酸量过高时;易变成致癌物,而助长息肉细胞生长。由此可见,高脂肪的饮食与肠息肉的发生关系非常密切。

3、滋润清肠通便饮食

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荸荠汁、芦根汁、芹菜汁、胡萝卜、白萝卜(熟食),苦瓜、茄子、黄瓜、菠菜、金针菜、卷心菜、蛋黄、苹果、无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

4、饮食宜清淡禁咸辣

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精神状态。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病因是什么》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