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痉挛性斜颈按摩

更新时间:2023-05-23

小儿斜颈按摩作为一种新兴起的行业已风靡大江南北,我们很多家长朋友对于小儿斜颈按摩现在看的非常重要,其实这也是家长朋友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很多家长朋友因为不注意保养结果造成了各种颈部问题,小孩疾病给我们男性朋友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现在有一种新式按摩方法,小儿斜颈按摩手法,详细的一起来看看吧。

1小儿先天性斜颈的种类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变性所致,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百分之二。

斜颈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法局部按摩及牵引为治疗本病的最常用措施,适用于1岁内,尤其是6个月以内婴儿,百分之二十患儿可获良好效果。保守治疗坚持半年到1年以上,如无好转,面部出现继发畸形或年龄不到1岁,胸锁乳突肌挛缩十分明显,颈部向患侧旋转活动明显受限,颜面已出现继发畸形者应改行手术疗法。手术松解一定要彻底,以术中姿势矫正满意为准。即便如此,术后远期效果仍不尽人意。

考虑与手术年龄、病理分型、术后治疗密切相关。手术的理想年龄为1~4岁,随着年龄增长,继发畸形进行性加重,手术松解的范围随之增加,难以获得最佳疗效。在3种病理分型中肌肉型效果最佳,混合型次之,腱型最差。而此分型与年龄无关。目前多主张术后保持过度矫正位固定4~6周以防复发。有人认为术后颈部长时间的制动不利于局部的血液循环,以致局部炎症反应消退缓慢,易致肌肉痉挛,组织粘连、挛缩,影响疗效,甚至导致复发。而术后早期手法治疗可以预防和改善这一过程,软化疤痕,效果更好。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属中医学“筋缩”范畴,民间又称之为“歪脖”。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颈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筋脉痹阻所致。治则当以行气活血、疏筋通络、软坚散结为主。手法要求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柔相济,循序渐进。具体应根据患儿个体特点、术后时间和恢复情况综合施以旋转拔伸、扳拉提捏、揉拿按摩等手法。手法按摩还应增加颈部双侧三阳经敏感穴位的刺激,如肩井、天柱、天窗、天鼎、风池等穴位,起到温通诸阳经脉,宣通气血的作用,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痉挛。

2小儿痉挛性斜颈按摩

(1)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穴位或体表某些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向下或向内外压按。小面积的按法也称点法。

(2)摩法。用大拇指或手掌在伤处(多为软组织)或穴位上反复地予以摩擦。

(3)推法。用手或手掌(主要是手拇指和小指的指腹部或掌根部等)向外用力推挤患者肌肉或用力进行直线式的按摩。在背脊部位推也称为推脊法。

(4)拿法。用一手或两手提拿患处的肌肉,加以压挤或提起肌肉后迅速放手等方法。后者也称“弹筋”。

(5)揉法。用拇指指腹或掌根部分,压按在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或掌指关节为主,做回旋状的揉动。

(6)掐法。用拇指指甲掐在主治的穴位上,予以一定程度地压按。

(7)搓法。用双手的掌面紧挟住四肢或腰背部,并带动皮肉做快速揉搓和上下反复的盘旋动作。

(8)摇法。用两手牢牢固定住某一关节部位的两端(主要是颈、肩、肘、腕、髋、膝和踝等较大的关节),并从两端摇动关节部位,做回旋运动,以加强关节的活动能力。

(9)滚法。用手背部近小指侧的部分压按在一定的体表部位上,以腕部做前、后、左、右连续不断地滚动。

(10)抖法。用手(双手或单手)握住受伤关节的远端,在向外拔伸时,同时做上、下、前、后摆动。其活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常用于腰部或肩部。

(11)摸法。用双手细细抚摸受伤的部位及周围,依靠双手的触觉检查损伤的真实程度,检查有无阳性体征(条索或硬结等物)。

(12)提法。将病人受伤损而下垂的肢体部分用手(或绳子)或轻或重地提起。必须注意由逆到顺,避免造成新的损伤。

(13)拔法。用双手或借助于他物来对向用力,使伤损而收缩重叠的筋肉伸展分离。必须持久适度用力,防止造成新的损伤。

(14)拉法。一般是平行用力,拉直筋络,帮助按揉理顺。

(15)晃法。轻轻摇晃,使受伤而粘连的骨肉组织松解、分离。

(16)端法。整复脱、断或变形的肢体部分(一般应由专业医师进行)。

(17)拍法。适度用力,以空心虚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可单手拍,也可双手拍。

(18)捏法。用两手指撮住皮肤表层高高提起,循序滚动前进。

3造成小儿痉挛性斜颈的原因

造成小儿原发性斜颈的原因

1.胎位不正,或子宫壁受到不正常的压力,使胎儿头颈部姿态异常,阻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使该肌肉缺血、萎缩、发育不良,进而挛缩。

2.由于难产,分娩时胎儿的胸锁乳突肌受到产道的挤压或产钳的牵引而受伤出血,以后血肿被肉芽组织替代(发生机化),肌肉痉挛,引起斜颈。现在发现难产,大多采取剖宫术手术助产,极少(几乎不用)产钳牵引,所以因此而致的斜颈,目前几乎不再存在。

3.遗传因素:约有17%的患儿有家庭遗传史。

引起继发性斜颈的因素为:

①颈部外伤或炎症使胸锁乳突肌出血、机化和挛缩。

②小儿麻痹症后遗斜颈。

婴儿斜颈一般在出生后10天时出现。检查时,在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部可扪及一个硬韧或有压痛的椭圆形肿块,逐渐增大。1~2个月后肿块开始缩小,数月后消失,但胸锁乳突肌却形成了永久性、无弹性的纤维带。此纤维带逐渐挛缩,牵拉头部,使头部倾向患侧而成为斜颈。随着患儿长大,斜颈日益严重。当头部转向健侧或仰头时,患侧的胸锁乳突肌便突出于皮下呈索条状隆起,患侧肩部耸起,头和颜面部逐渐变形,患侧面部发育缓慢而缩小,下颌角较大,眉角与口角间的距离缩短,健侧颧骨增高。病程长者患侧颈部的其它肌肉也发生痉挛,颈椎发生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出现代偿性的侧挛。所以,诊断明确后应早期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婴儿斜颈可进行推拿,绝大多数患儿可以治愈。局部热敷,按摩患侧胸锁乳突肌,逗引婴儿头向患侧旋转,向健侧屈曲。3个月以上的婴儿,可由医生手法矫正。1~1.5岁的患儿,可用绷带或长条布带在头和健侧肩关节作“8”字形固定矫正。如经上述方法矫正仍无效,可手术治疗。一般来讲,儿童期或胸锁乳突肌挛缩不严重的话,手术治疗有望治愈。即使颜面不对称,在斜颈解除后,随着发育成长,颜面畸形会逐渐好转乃至消失。


4小儿斜颈最佳治疗时间方法是怎样

1.越早越好。年轻的爸爸妈妈在小宝宝出生以后,一定要注意观察,如果他的头总是偏向一侧,必须看看他的颈部有无包块。一旦是斜颈,不要惊慌,尽快去看医生。早一天治疗就增加一分治疗成功的希望。

2.局部进行药物封闭。这对促进局部肿块的吸收作用非常明显,常选用强的松龙或透明质酸酶,加适量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由于是在颈部,注射时要十分小心。

药液要注射在肿块中央,不能过深注射,以免注入血管内引起意外。如果注射过浅于皮下,除无作用外,还容易引起注射部位的感染。在开始时由于包块质地硬,所以注射时阻力较大,应该缓慢推注。一般每周一次,大多数患儿一般用6次即可使肿块逐渐消失。但有些对药物不敏感者或治疗时间较晚者,其效果可能不明显。

3.局部按摩。涂以滑石粉,用拇指或食指在肿块反复按摩。

4.持续反复转头,保持头颈处在矫正位,这对治疗非常重要。具体方法是:每日30~50次左右,可分次做。做时把患儿平放于床上,父母用双手按住其头,将其下颌转向患侧肩部(即颈部包块处),转过去之后停顿1分钟左右,让肌肉处于拉长伸展状态,然后再反复转动。但在转动的过程中,手法要轻柔,防止用暴力,防止损伤颈部肌肉甚至颈椎。可做2个小的沙袋(用青沙或黄沙,用水淘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暴晒或用铁锅加热消毒。选择双层布缝制,直径约为20×10厘米大小即可),在患儿睡觉时将沙袋放置其头部两侧,可固定其处于矫正位。此治疗应该持续6个月以上。

5痉挛性斜颈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上颈椎病变:如肋痛,损伤,颈椎间盘突出等。病人常诉颈部不适,一侧颈肌萎缩,头部可以倾斜,但不会有痉挛样发作。同时,上述病变可能都会有上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改变。而痉挛性斜颈对上肢功能无影响。

2.颅颈交界处病变:如严重的颅颈交界畸形。这些病人往往有颅颈交界神经受压症状,如行走不稳,吞咽困难,四肢肌力减退,反射和肌张力增高。还表现为颈部增粗,后发际低等。如伴有脊髓空洞症,还可能有上肢肌肉萎缩,节段性痛触觉分离现象。同样,病人可能有斜颈现象,但不会有痉挛发作。

3.先天性一侧胸锁乳突肌萎缩:常见于小孩,多见于产伤。病变侧肌肉萎缩。正常侧肌肉都有代偿性肥大,但不会有痉挛发作。

4.儿童后颅肌痛:病人为了减轻疼痛而出现强迫头位,致使颈部某些肌肉僵硬,虽有头部倾斜姿势,同样不会有痉挛发作。同时,病人都有明显得后颅症状,如头痛,呕吐,行走不稳,眼球震颤,且病史较短。 儿童还应和眼性斜颈相鉴别,由于一侧眼睛有病变,多数为某些眼球肌的麻痹,致使病孩注视物体时,头部处于某种倾斜姿势。

5.最后还应和癔病性斜颈鉴别。病人都有明确的精神因素,发作突然,症状变化多端,无规律性,情绪稳定后症状很快消失。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儿痉挛性斜颈按摩》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