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3
下肢肌张力低是小儿脑瘫的一个表现,脑瘫是一种普遍的恶性疾病,对于患者和患者的家庭而言这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尽管科学医疗技术已经不断的发展,但是对于下肢肌张力低这样的疾病却还没有找到能够治愈的办法。这让许多的家庭非常的烦恼。虽然对于脑瘫这样的疾病还没有完全的办法,但是日常的护理工作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日常需要什么样的护理呢?
1肌张力低的表现有哪些
一、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是最明显的小儿脑瘫的表现。
1、俯卧位: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延缓消失肌张力低有什么表现,婴儿时期(3~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或上肢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足尖朝内;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
2、仰卧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由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时间延长,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枕部的一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有时呈反射状姿势。有时呈双下肢伸直。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等关节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
3、由仰卧位:脑瘫小儿可表现为躯干拉起,但头后垂;一侧下肢伸直,足跖屈;双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一侧上肢正常,呈屈肘动作,另一侧伸直;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头极度后垂,脊柱背屈。
4、直立位:脑瘫小儿直立悬空位时往往两下肢内旋、伸直、足尖下垂,两下肢由于内收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脑瘫小儿直立位时,头、脊柱、足跟往往不能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肌张力低有什么表现,髋腰部侧弯;或表现为两大腿内旋,膝半屈,下肢呈X形,足尖着地。
二、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这点小儿脑瘫的表现,是需要极大注意的。
上述就是小儿肌张力的表现,所以通过我们介绍的这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肌张力低是怎样的病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治疗肌张力低的方法也在不断的进步,所以如果家里有患者的,一定要耐心的对待患者,积极的带着患者去医院检查治疗。
2下肢肌张力低怎么护理
首先就是日常的起居护理:
日常的生活,大家保持基本的活动,小儿脑瘫通常存在多方面才能缺点,需对其进行日常的锻炼及练习。家长们更衣时应注意患儿的体位,通常坐着脱衣较为便利。为患儿挑选穿脱便利的衣裳,更衣时通常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要注意培育患儿独立更衣才能。依据脑瘫患儿年纪进行清洁梳洗练习,养成守时大小便定时定点的好习惯。
其次还要注意饮食方面的护理:
在对脑瘫患儿进行饮食保养时,应选择高热量、高蛋白且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喂养时应坚持让脑瘫患儿的头处于中线位,患儿的头仰进食可导致异物吸入。要让孩子逐渐学习进食动作,尽早脱离别人喂养的地步。独立进食艰难儿应进行饮食练习,家长在喂养时,切勿在患儿牙齿紧咬情况下将匙硬行抽出,以防损害牙齿。
最后还要日常生活方面的注意细节,例如注意小儿脑瘫的皮肤,不要让孩子成天躺在床上,及时是全瘫或者半瘫的孩子,家长们都要懂得多多帮他翻身清洁,以免出现褥疮感染的情况。
以上就是下肢肌张力低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脑瘫患者因为疾病的特殊性,所以在照料患者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并且仔细,还要根据患者的特点培养患者某些方面的独立性,这样有益于患者未来的发展,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患者的个人卫生,以免造成其他症状的出现,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3肌张力异常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需与肌张力单纯性增高或减弱的疾病进行疾别:
一、肌张力减低
(一)肌原性疾病
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急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骨骼肌进行性加重的无力和萎缩。其肌张力减低与肌萎缩平行,往往在肌萎缩部位伴有肌张力减低。由于肌肉萎缩、力弱及肌张力减低,临床表现站立和步行时特殊姿态,站立时腹部前凸与腰椎前弯,行走时呈“鸭步”,这是由于脊柱旁肌肉张力减低与萎缩,臀肌受损骨盆固定不良引起。前锯的萎缩、力弱与张力减低,站立与坐位时肩胛骨向上外方移位,同时胸廓和脊柱分离,呈翼状肩,检查者能将手指深入至肩胛骨与胸骨之间,系斜方肌、菱形肌肌张力减低所致。
2.肌病同样于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力减低,与肌萎缩呈平关系,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如多发性肌炎在急性期可见血清中CPK和免疫球蛋白增高,尿中肌蛋白出现,肌酸增加,肌电图可出现纤颤和插入活动增加。
(二)神经原性疾病
1.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神经炎的肌萎缩主要分布于肢体的远端,与肌张力减低有平等关系。由于肌张力减低腕关节、指与踝关节动幅增大,呈过伸过屈的异常姿势。根据多发性神经炎的病因,受损肌亦有选择,如酒精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胫骨前肌麻痹最明显,肌张力减低也最突出,故往往表现为足下垂。
单神经病(mononeruopathy)主要由外伤、缺血、浸润、物理性损伤等引起,如上肢尺神经、正中神经损害明显时,上肢的屈肌群张力减低明显,上肢伸肌群(拮抗肌)张力占优势,因而掌握背屈。挠神经高位损伤时,因肱三头肌瘫痪和张力减低而出现肘关节不能伸直及垂腕征,并因肱挠肌力弱和张力减低而使前臂在半旋前位不能屈曲肘关节。
2.后根后索病变:脊髓后根、后索病变时肌张力减低是突出症状之一,以脊髓旁(tabes dorsalis)为代表有静止性肌张力减低,同时也伴有姿势性与运动性肌张力异常。患者仰卧位时胫骨甚至可贴床面,站立时膝关节部张力低,不能保持膝关节固定而出现“反张膝”,下肢肌张力低下较上肢明显。
3.脊髓疾患①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mg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多见于40岁以后,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均受累,因此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特征。上肢有肌萎缩、无力、肌束颤动和腱反射亢进。颈膨大的前角细胞严重损害时,锥体束症状被掩盖,此时上肢出现肌萎缩,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被动运动肢体时动幅增大。②Charcot-Marie-Tooth氏病:早期在大腿下1/3以下出现肌萎缩,晚期肌萎缩可扩展到上肢的前臂下1/3以下,两侧对称。在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力减低。③急性脊髓前角炎:于肌萎缩部位肌张力减低,由于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瘫痪与肌萎缩的范围较小,故萎缩的拮抗肌保存,而且它的肌张力占优势,因而经常伴有异常体位,如马蹄内翻足、足下垂等。受累肢体被动运动幅度增大,呈过度屈伸姿势。
4.小脑性疾患:肌张力减低是小脑病变的常见症状,由于肌张力减低,使肢体产生姿势异常,如处于过伸过屈位,除了静止时肌张力表现低下之外,被动运动时也可见到明显的肌张减低,主运动开始与终止时缓慢,自觉无力,容易疲劳,由于肌张减低,腱反射也减低或消失,可见到钟摆动样腱反射。亦因肌张力减低和拮抗肌作用不足而出现“反击征”。
5.锥体疾患:锥体束损害的急性期由于产生锥体束体克,在锥体束休克期内肌张减低,瘫痪的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无阻抗感。
二、肌张力增高
(一)锥体束病变锥体束病变于休克期后,或隐袭起病的锥体束损害,在瘫痪侧出现肌张力增高,例如偏瘫时表现的Wernicke-Mann氏体位就是代表。明显的锥本束损害出现三重屈曲: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与掌关节痉挛性屈曲。锥体束病变时肌张力增高的部位与瘫痪部位一致,静止状态下肌张力也增高,触诊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有摺刀样的阻抗感。
(二)锥体外系疾患
1.Parkinson病:本病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叫肌硬直。促动肌和拮抗肌的张力都有增高,在关节作被动运动时,增高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感到均匀的阻力而呈“铅管样强直”,如患者合并有震颤,则在屈伸肢体时感到均匀阻力出现断续的停顿,如齿轮在转动一样,即:“齿轮样强直”。颜面表情肌肌僵直则呈无表情的“面具脸”,吞咽肌肌僵直不能很好地作吞咽动作而流涎,眼肌肌强直表现眼球运动减慢,出现注视运动“粘稠”现象。颈肌和躯干肌肌强直形成屈曲状态,即头与躯干前变,上肌轻度外旋,肘关节屈曲,掌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下肢轻度内收,膝关节屈曲。旋颈和旋体动作缓慢。
2.Huntington舞蹈病:肌张力多为正常,但少数患者出现以Porkinson病样的肌僵直突出症状,而舞蹈症状甚徽或完全缺少。此型最后呈姿势性肌张力障碍,上肢屈曲,两下肢伸直。这种肌僵直型的慢性进行性舞蹈症状被认为是苍白球受损的结果。
3.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又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musculorum defoumans)是躯干的徐动症,为一少见的基底节病变。在临床上以肌张力增高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自主的扭转为特征。肌张力在肢体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则正常。
4.药物性肌张力异常:
(1)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 dystonia):发病急,用药后不久即出现,多见于青年人,以奇异的肌痉挛为特点。主要是颈、头部肌肉受累,最常见的是舌和口腔肌肉的不随意痉挛,以致咀嚼肌紧张地收缩,嘴张不开,讲话、吞咽困难,面部作怪相,或伴发痉挛性斜颈,这种反应与个体的敏感性有关,应用抗震颤麻痹药、抗组织胺类药或巴比妥类药物有效。
(2)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kinesia):发病慢,在服有神经安定剂数周、数月或数年后发生,甚至停药后出现。表现为刻板的、重复的咀唇、舌的不自主运动,有时伴有肢体或躯干的舞蹈样动作,体轴性运动。应用抗震颤麻痹药物非但无效,有时反而使症状加重。亦可有肌张力低下一麻痹性,可涉及颈肌、腰肌等,如腰不能直起、凸腹、颈软、不能抬头、行走时迈步不开、提不起腿、足跟拖地而行。
(三)小脑疾患两侧广泛小脑病变时,有时可见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肢体时有阻抗感,站立时躯干、四肢呈僵直状态。橄榄小脑萎缩症有时呈现Parkinson型肌僵直,提示与大脑基底核有关结构损害。
(四)脑干疾患脑干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高以中脑最为明显,中脑病损时表现肌僵直,属于去大脑强直的一种,四肢的近端明显,苦苦在伸肌群。上肢伸直,腕屈曲并内收。下肢伸直,内旋内收,称之为去中脑强直。大脑皮质下白质弥漫性病变,如脑炎、重度脑外伤、脑出血时也可出现四肢僵直,与去中脑强直的区别点在于前臂屈曲位,其他表现完全与去中脑强直相同,称之为“去皮质强直”。
(五)周围神经疾患周围神经疾病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点,表现为肌张力减低。但在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全的情况下,可以出现面肌肌张力增高,即表现为面肌痉挛。此外周围神经的附近炎症、肿瘤等病变,对周围神经产生刺激现象时,出现肌张力增高,这种肌张力增高大多属于防御性肌张力增高。
(六)肌原性病变肌肉疾患虽可有肌张力增高,但腱反射正常或减低,绝不出现腱反射亢进。
1.先天性肌强直症(congenital paramyotonia):又称Eulenberg病。本病仅在运动情况下出现肌张力增高,静止时肌张力正常。此病的肌张力增高,肌强直收缩见于运动之初,当反复运动后即恢复正常。触诊时肌肉有特殊硬韧感,似胶皮样硬,于机械刺激后肌肉强直收缩时益为明显。
2.僵人综合征(stiffmansyndrome):为一种病因不明的痫性痉挛。颈肌、躯干、背骨、腹肌肌张力增高明显,外界刺激时疼痛。叩击、声光、精神紧张等可诱发而加重,常见四肢近端开始向身发展,肌力和腱反射正常。睡眠时僵硬症状消失。
(七)其他
1.破伤风(tetanus):早期局部肌张力增高,常见的是两侧咀嚼肌痉挛性收缩,同时伴有颈肌强直,继之面肌痉挛;口角向外牵引,鼻翼上缩,眼裂大呈所谓“猥笑颜貌”。随病情的发展引起全身性肌张力增高。如躯干伸张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呈角弓反张,屈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呈前弓反张,患者的体位似胎儿的宫内位:头前屈、膝与腭紧贴,踵靠近臀部。躯干一侧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身体呈现侧方弯曲,谓之侧弓反张:头肩向一侧倾斜,该侧肩下垂,身体弯向月牙形。
2.手足搐搦症(tetany):血钙低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肌张力增高主要见于四肢远端,偶可波及到躯干。有的学者将手足搐搦症分为三型:
(1)良性型:主要在四肢远端出现强直发作,拇指强烈内收及半屈贡状态,与其他诸指并拢,手指的中指指节屈曲明显,手的尺侧缘与挠侧缘相近贴,有时末指较其他手指屈曲更明显,末指常折入其余手指之下,或拇指折入手套之内,即呈所谓“助产士手”。下肢是趾屈曲,呈马蹄内翻足,小腿伸直,随意运动不能,被动运动时有阻抗感。
(2)中度型:早期上肢先出现肌张力增高,肌强直,断之扩延到躯干、面肌与下肢,有时腹直肌、胸锁突肌、胸大肌均可表现强直发作。当面肌出现肌强直时,呈现特殊的面容:眼外斜或内斜,牙关紧闭,舌僵,构音不良,吞咽困难,如喉肌痉挛时可发生呼吸困难与窒息。
(3)重症型:短时间内反复的发作,表现全身肌强直,伴有喉肌痉挛。
4治疗脑瘫儿不可过度低肌张力
肌张力是人类肌肉所保持紧张状态的程度,它可以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及运动性肌张力等。我以前也曾撰文讨论过肌张力与脑瘫之间的关系,提及治疗过程中要降低患儿过高的肌张力,有助于改变一些异常状况。在此,我要强调一点,这种降低肌张力必须有个度的把握,并不是一味地降低,请家长朋友必须牢记这一点。
脑瘫患儿常常出现肌张力增高的原因是其大脑受到损伤,使四肢肌肉兴奋性增加,出现肌肉痉挛。特别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来说,这种肌张力增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关节强硬,在踝关节的异常就表现为尖足(行走或站立时脚跟不能落地),主要表现在于:1、肢体运动明显减少,动作刻板、别扭,头经常不能放在正中位置,手肩向内、向下旋转、屈曲或伸展;2.双手常成握拳状,拇指贴掌心,其余四指将拇指握住,手背朝前,掌心向下;3.脊柱常不同程度出现后凸或者侧弯,髋关节部位常不能充分伸展而保持一定程度屈曲;4.下肢常出现交叉,跟腱紧张导致扶站时足底无法放平,只能脚尖着地。
所以,我们在治疗这类脑瘫患儿时常常要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降低其过高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状况,以帮助消除踮脚尖或剪刀步的异常表现。但是,我们又应认识到,肌张力增高对于脑瘫患儿的运动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有的脑瘫均存在一对主要矛盾:肌力降低,肌张力增加。
如果一味降低肌张力,将会使肌力低的表现更加突出。如某些手术和某些注射疗法,会使肌张力降低,但孩子的肌力也明显的降低,出现所谓的“面条腿”,患儿的运动能力反到不如从前。这就是我们在治疗过程中要强调降低肌张力应有度的原因。
经过多年临床验证,我们认为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案应是康复训练—外科手术—矫形治疗—康复训练,首先在孩子病情一经确诊之后即展开术前康复训练;之后在患儿 2.5岁至6岁期间进行FSPR术(即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跟部分离断术)治疗(该术式是通过多导联电生理技术进行术中监测,决定脊髓神经后根的切除比例,使切除感觉神经的范围和比例更科学更客观,科学合理的降低患者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
如果术后患儿仍存在肢体畸形的话则可以配合进行矫形治疗;最后就是继续坚持长期的术后康复训练,在手术有效解决肌张力过高的基础上帮助患儿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
5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治疗及预后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简称肌张力障碍,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特点。在全部肌张力障碍患者中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约占50%。目前对于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报道较多,本文也主要为大家阐述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治疗。希望能对患者有所帮助。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如Wilson病驱铜治疗及调整饮食可控制症状,药物诱导肌张力障碍可停药或换药治疗。
2、对症治疗:药物诱导急性肌张力障碍用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50mg或地西泮(安定)5~10mg缓慢静脉注射,可快速缓解症状;也可口服地西泮(安定)10~20mg/d,苯海索(三己芬迪)6~30mg/d,L-dopa 1~3g/d,氟哌啶醇(holoperidol)1.5~4.5mg/d,可使约50%的病例症状缓解。生活指导及生物反馈疗法也有一定的治疗价值。改善症状药物种类虽较多,如地西泮(安定)、劳拉西泮(罗拉)、苯海索(安坦)、扑米酮(扑痫酮)、丙戊酸钠(丙戊酸)、卡马西平、巴氯芬(脊舒)、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左旋多巴和锂剂等,但无任何一种药物对所有慢性肌张力障碍都有效,临床应对不同患者通过反复疗效观察,寻找有效药物和最佳治疗剂量。
3、肉毒毒素A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受累肌肉在肌电图引导下注射肉毒毒素A有效率达95%,手部及颈部有效率85%,可维持3~4个月,反复注射疗效维持时间缩短。
4、外科治疗药物及肉毒毒素A注射无效时可选择手术,神经切断术可解除血管对神经压迫,广泛性及偏侧性肌张力障碍可选用丘脑损毁术。
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分离型脑起搏器(TMES)具备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两大功能。
一、经颅磁刺激:
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对过度兴奋的神经细胞有抑制作用,对紊乱的神经细胞有整合作用,对缺氧受损的神经细胞有修复作用,对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有激活唤醒作用。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还发现磁场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防止老年性痴呆,延长人的寿命。
2、对血液血管的作用,磁场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体积增大,血红蛋白携带氧的能力增加,纠正人体缺氧。血液流经磁场时,血液被磁化,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增加,相互之间排斥力增加,减少了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磁场使毛细血管扩张,管径变大,血流加速,血液粘稠度下降,血脂下降,血压下降。3.对其他方面的作用,磁场能促使心脏血管扩张,改善心脏血液循环,提高供血能力,能预防和治疗心绞痛、冠心病,对内分泌系统有调理作用,增加免疫力。
二、经颅电刺激:
TMES内电极的安装,去掉了颅骨皮质,电阻减小50—70%,外加电流很容易通过,其正负两个外电极分别作用于左右两颞叶下部,这样脉冲发生仪发出的脉冲电流就能遍及整个大脑,治疗作用较DBS的局部电刺激更广泛,效果更好。外用的脉冲电通过超强抑制消除慢波,使脑电频率恢复正常,从而治疗疾病,我们称之为电场调频。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下肢肌张力低怎么护理》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