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9
我们身体内血糖的量是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一般是不会有很大的变化的。血糖过高过低都会导致身体异常,容易引发疾病,像血低就是比较常见的症状,血糖低的患者容易生病,特别是不吃早饭特别容易晕倒,抵抗力也比较弱,那么,究竟总是低血糖怎么办呢?来看看吧。
1正常人低血糖的原因有哪些
低血糖为生化异常,并不是一种疾病。凡是因某种原因使血糖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引起了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一组临床表现,称为低血糖症。本症严重时可导致昏迷。
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胰岛素过多:胰岛素瘤、胰岛细胞增生、胰岛细胞癌、异位胰岛素分泌瘤、降糖药物。临床上内生或外用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症最常见。
(二)反应性低血糖症:早期糖尿病、功能性低血糖、营养性低血糖。
(三)对胰岛素过度敏感。
(四)肝脏疾病。
(五)中毒:药物中毒。
(六)糖类不足。
治疗
(一)一般治疗:确定患者气道是否通畅,必要时做相应处理;有癫痫发作时须防止舌部损伤。
(二)紧急处理:病人尚有吞咽动作时,可喂些糖水,多数可迅速改善症状。已经昏迷者应即刻静脉注射葡萄糖,以每分钟10ml速度静注50%葡萄糖50ml。对大多数病人用20~60ml50%葡萄糖足以矫正低血糖。于快速注入大量糖时,可以产生症状性低血钾症。大多数低血糖病人注糖后5~10min内可以醒转。如果低血糖严重,持续时间较长,神经功能很长时间也不能完全恢复。
病人清醒以后,尽早食用果汁及食物。在病人使用中效胰岛素(低精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或氯磺丙脲时可有低血糖反应,对这些病人,清醒后为防止再度出现低血糖反应,需要观察12~48h。有时进食碳水化合物的同时,加用高蛋白膳食如牛奶以及静点5%葡萄糖是必要的。
上面就是对正常人低血糖的原因有哪些的介绍,通过了解以后我们知道引起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饥饿或者身体出现疾病虚弱所引起的,我们想要更好的缓解低血糖平时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多吃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物,必要的时候也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2经常性低血糖该怎么办
一、主因
低血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过低而发病。正常人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时,脑细胞因缺乏能量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血糖越低,病情来得越快,持续时间越久,症状越突出,甚至可发生昏迷。急救不及时可死亡或遗留脑损伤。
二、判定
1.自发性:多见于饥饿时,出现肌无力,定向力减退或消失,精神异常,抽搐,视力减退,昏迷。
2.内分泌性:胰岛素分泌过多。
3.肝源性:因肝病使肝糖原合成、血糖分解障碍。
4.反应性:多在食后2~5小时发生。
5.诱发性:服胰岛素、磺胺类药、降糖药、水杨酸、保泰松、氨基酸、心得安、美加明或长期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忽然停药者。
三、急救
1.使病人卧床,安静休息。
2.轻者口服糖水、甜果汁,或食用蛋糕食物。
3.重者有条件静脉点滴5%~10%葡萄糖液。
4.低血糖反复发作,平时应到医院查清原因并进行治疗。
表现有:
1.心慌、手抖、饥饿、头晕。这一症状可被一些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药物所掩盖,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安酰心胺等,以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治疗的患者,服用这些药物时应慎重。
2.意识障碍:胡言乱语、昏迷。有的还抽搐。多发于老年患者或严重的低血糖。
3.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发生低血糖后,机体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会有一个高血糖的过程。比如夜间发生了低血糖,早晨的空腹血糖反而会升高。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危害有:可直接对机体组织细胞产生严重的损害,特别是脑组织的损害,还可诱发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等。所以一旦发生低血糖,应及时处理。
处理有:应吃一些甜食,或喝一些糖水;因为有时低血糖来得迅猛,患者很快就昏迷了,根本无法自救,需要他人的的救助。所以糖尿病患者本人应告诉自己的家属、朋友,熟悉低血糖的表现和急救知识。另外,要随身携带一个卡片,一旦发生低血糖昏迷,以便得到他人的尽快救助。
预防有:请医生制定合适的药量,不可随便加量;定时隔不久 定量进餐;定时定量运动;经常监测血糖;禁忌饮酒;合用其他药时,应了解有无降血糖或掩盖低血糖的作用。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和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平时随身携带一些甜食。
血糖低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注意营养的补充。而总是低血糖怎么办呢?方法有很多,除了基本都治疗,一日三餐不可少,而且要营养丰富,平时出门,带些甜食在身边,平时也要多吃些甜食,多喝些糖水,对病情有很好的帮助的。
3预防低血糖注意什么地方
对于低血糖症必须做到“防重于治”,并且预防低血糖发作是治疗糖尿病低血糖最佳治疗措施。在低血糖预防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药物使用过多是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2.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患者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食用。糖尿病患者一般可在上午9:00-10:00,下午 3:00-4:00及晚上睡前加一次餐。这是防止低血糖,控制高血糖,行之有效的措施,值得采用。
3.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五驾马车之一。运动可使糖尿病病人血糖降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精神面貌等。但是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主张中、轻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4.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地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5.作为每一个糖尿病病人外出时应随身两件宝物:一是食物,如糖果、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及时纠正低血糖,避免导致严重低血糖;二是急救卡片(注明姓名、诊断、电话、用药等),它提供了糖尿病急救有关的重要信息,使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在最短时间得到诊断和治疗。
学习了解糖尿病低血糖知识是每个糖尿病病友的必修课,提高认识和防护能力,积极预防糖尿病低血糖,减少其导致的危害,改善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将糖尿病的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
4低血糖患者日常饮食习惯
糖尿病患者如运动多、进食少、药物过量等容易出现低血糖,一般患者对低血糖的重视远不如高血糖,错误的以为低血糖只是有些晕,一会就过去了,但是持续严重的低血糖将导致昏迷,所以我们要重视起来,一旦发生低血糖,获得及时的救治非常重要。大多数病友可通过进食很快的得到纠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突发低血糖怎么办
第1步:迅速补充糖分
◆一杯普通含糖饮料(可乐、果汁等)
◆或糖果(糖块、巧克力糖)
◆或糖水(温开水冲白糖或葡萄糖 25~50 克)
◆或口服葡萄糖片
◆或一勺蜂蜜或果酱
请注意: 不要用低热量饮料或甜味剂食品治疗低血糖。
第 2 步: 若服糖后 5 分钟仍无法改善症状,可再吃些糖。
第 3 步: 如果 10 分钟内仍然无改善,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第 4 步: 医生通常给患者静脉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或者注射胰高血糖素, 纠正低血糖。
二:低血糖患者日常饮食习惯
1、注射胰岛素后15~30分钟内及时进餐。
2、两餐之间可加餐。运动量过大时也应注意加餐。
3、夜晚临睡前加餐以防止夜间低血糖。加餐的食物可为饼干、牛奶或鸡蛋等。
4、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可以食用含糖较低的水果,如梨、苹果、桃子、杏、猕猴桃、西瓜、香瓜等,每日150~250克,可相互搭配食用.。
三、低血糖患者的食疗保健
1、虾皮腐竹:腐竹250克,虾皮20克,蒜头一瓣,麻油、姜、精盐、味精各适量。①虾皮加酒、水浸发并煮沸,腐竹冷水发后撕成细长条。②油烧热后爆香蒜茸、姜末、加入腐竹及虾皮(连汁),煮沸调味、再用小火烩20分钟,淋上麻油即成。可经常食用,本品为高蛋白饮食,防止低血糖和高脂血症。
2、炸五香麻雀:麻雀10只,五香粉少许,黄酒、姜片、酱油、味精各适量。①麻雀去毛、去内脏洗净,加上酒、酱油、五香粉、味精、渍半小时后滚上干生粉。②菜油烧至六成热时爆入姜片,放入麻雀炸成金黄色。每周一次,主治头晕,腰酸冷软。
3、西湖牛肉羹:牛腿肉200克,鸡蛋2只,黄酒、葱姜、酱油、麻油、胡椒粉、精盐、味精各适量。①牛肉切成细末,略剁后加少酒、酱油、胡椒粉、生粉拌匀。②清水适量加姜末煮混后将牛肉末拌入内,再将打匀的蛋液倒入,调味着薄芡,撒上葱花,淋上麻油即可。每周1~2次,具有补脾养胃、强筋壮骨的作用。
4、太史鳝羹:鳝丝250克,猪瘦肉100克,水发木耳50克,香菇5只,蒜头1瓣,黄酒葱、姜、麻油、精盐、味精各适量。①将鳝鱼和猪瘦肉分别切成3公分长的丝,鳝丝加酒,盐渍片刻。②油烧至5成熟时爆入蒜茸、姜末、煸炒入鳝丝、加酒、肉丝和适量的水。③煮沸后将木耳、香菇丝放入锅内,爆15分钟,调味后着薄芡,放上葱丝,淋上麻油即成。可常食用,此菜具有补脾益气之作用。
求医网温馨提示:晚间加服降血糖药物时要特别慎重,因低血糖反应多在夜间或凌晨空腹时发生,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注意降血糖药物可在体内积蓄的作用,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少量甜食,以备不测。随身携带说明自己病情的小卡片,以便得到别人的帮助。祝您健康。
5关于低血糖的几大误区
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低的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两大类症状,一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患者出现出汗、颤抖、心悸、紧张、焦虑、饥饿、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表现,二是脑功能障碍的症状,患者初期出现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言语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有幻觉、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等症状,后期会昏迷并死亡。一般以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50mg/dl)作为低血糖的标准。
关于低血糖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发生低血糖时症状都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冷汗、四肢无力等。
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误区二:所有低血糖皆与糖尿病有关
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并不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如胰岛B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低血糖。
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误区三:饥饿感=低血糖
饥饿感通常被视为低血糖最可靠的报警信号。在许多患者看来,只要是出现饥饿,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未必一定发生了低血糖,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值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也会出现饥饿感。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因此,应该教育患者注意,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的“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误区四:低血糖皆因过量使用降糖药物所致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除见于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以及用药后未及时进餐以外,还见于运动量过大、空腹饮酒等情况。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早期可表现为进餐后期(约餐后3~5小时)低血糖,多见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原因在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与餐后血糖变化不同步,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所致。这也提醒医生,对那些出现进餐后期反复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应警惕是否存在2型糖尿病。
误区五:高血糖比低血糖危害大
对于高血糖的危害大家知之较多,也非常重视,相反,对于低血糖的严重性往往重视不够。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
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谨慎。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导致老年性痴呆。
温馨提醒:糖尿病病人饮酒后可能会出现低血糖昏迷状态而会别人误以为是醉酒,从而出现生命危险,这个症状同样是容易被人误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