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常识 > 传染科

旅游别忘防鼠疫

时间:2023-05-23 分类: 传染科 查看: 7

近些年,许多人在繁华的城市玩够了,就想到西部换换口味。西部人也喜欢组织旅游猎场,或捕捉野味卖给游人。但很少有人想到,这种毫无防护的捕猎行为,极有可能造成人间鼠疫的传播。因此专家提醒大家,出门旅游千万别忘了防鼠疫。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鼠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为多形性,革兰阴性兼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

病菌由蚤类叮咬而感染,细菌在引流的淋巴结内,被单核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且能繁殖,形成含ⅰ蛋白的荚膜及其他毒性物质。淋巴结乃呈出血性坏死,细菌可沿血循环及淋巴管扩散,波及浅表淋巴结及纵膈、肺门淋巴结。基本病变为血管和淋巴管的急性出血和坏死,局部淋巴结有出血性炎症和凝固性坏死,内有大量病原菌,邻近淋巴结也可累及。

肺充血水肿,偶见细菌栓子所致的散在坏死结节。气管、支气管粘膜高度充血,务腔内充塞大量含菌的泡沫状血性、浆液性渗出液。各器官均充血、水肿或坏死。血多呈黑色,浆膜腔常积有血性渗出液。10%至20%的患者发生多叶性肺炎,可为大叶实变及出血性坏死,脓肿。吸入染菌尘埃时主要引起肺部病变,但也可仅累及扁桃体及颈淋巴结。如未及时治疗,各型鼠疫均可发展为败血症,并波及肝、脾等脏器及其他淋巴结。

2旅游别忘防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鼠疫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

鼠疫的传染源为被鼠疫菌感染的动物和肺鼠疫病人。主要宿主动物为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玛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鼠疫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另一种为人-人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临床表现:

腺鼠疫主要是恶寒,高热,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粘膜出血点等。侵袭部位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和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边缘不清,与皮下组织粘连,较坚硬,失去移动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肺鼠疫起病急,恶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促迫、发绀、咳嗽、咳粘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可闻及散在湿罗音或胸膜摩擦音。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败血症鼠疫:高热寒战、谵妄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通过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避免蚤的叮咬。在农村地区避免处理不明原因的死鼠。

北京虽然不是鼠疫疫源地,但与国际、国内在人流、物流方面交往频繁,因此鼠疫防控的重点是严防鼠疫输入和由输入病例引起的传播。一直以来北京非常重视控制鼠疫输入的各项防控工作,每年开展鼠疫监测及相关演练,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鼠疫诊疗技能的培训,建立了一系列的疾病防控体系。

由于我国青藏高原、内蒙古等旅游名胜地部分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去这些地方旅游的人有可能在当地感染鼠疫。市民如果前往这些景区,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尽量不要在草地里活动,如果进入草地应采取对啮齿类动物和跳蚤的防护措施,避免接触在路边或林中发现的有病或死去的动物以防感染鼠疫。不要剥食旱獭等野生动物,也不要购买这些动物的制品。

3鼠疫的传播途径

媒介昆虫

通过蚤为媒介,构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途径。主要的媒介是鼠蚤,蚤类吸入含病菌的鼠血后,其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在其前胃内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消化道,当在叮咬其他鼠或人时,吸入的血受阻反流,病菌亦随之侵入构成感染。蚤粪亦含病菌,可因搔痒通过皮肤伤口侵入人体。其它吸血虫媒,如硬蜱、臭虫、虱子等,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携带鼠疫菌。

直接接触

人与感染鼠疫的动物(包括家畜)、媒介昆虫、鼠疫患者及其尸体,带菌分泌物和排泄物和排泄物直接接触皆可引起感染。人们猎取或剥食旱獭是常见的直接接触感染途径之一。剥食患病啮齿类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在自然疫源地得到某种程度控制情况下,尤其首发病例,由于猎取旱獭等经济动物而经皮接触感染,更具重要意义。

呼吸道飞沫

续发或原发性肺鼠疫病人可以通过呼吸、谈话、咳嗽、打喷嚏等借助飞沫经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鼠疫,并迅速造成肺鼠疫大流行;在剥制染疫动物过程中,由于飞沫四溅并可通过呼吸道引起直接感染。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4鼠疫应该做哪些检查

1.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则因出血程度而异,血小板可减少。肠炎型者可有血样或黏液血便。

2.细菌的分离和鉴别 取血、脓、痰、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材料送检。一般检查程序包括显微镜检查、培养、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实验,简称四步试验,以上四步均获阳性结果可确诊鼠疫。

3.血清学检查

①间接血凝反应(IHA)。是将鼠疫特异性抗原(或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与被检材料混合,用于检查和测定鼠疫抗体(或抗原)。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性高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不仅可检查活菌和死菌,也可检查可溶性抗原以及污染、腐败的材料。70年代于我国得到普遍推广,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

②荧光抗体染色镜检(IFA)。具有快速、敏感度及特异性较高的优点,但有假阳性或假阴性。

③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敏感、高度特异,不仅是目前鼠疫监测、查源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追索诊断,作为补充IHA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④葡萄球菌A蛋白的血凝改进方法(SPA-IHA)。比间接血凝的检出率高,方法更简便,适于野外基础实验使用。

4.以传统的“四步检验”法为“金标准”,用4对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鼠疫动物材料,从而探索一种鼠疫快速诊断的方法。

5鼠疫的治疗

(一)患者隔离患者应隔离在孤立建筑物内,病区内应做到无鼠、无蚤,病人须经仔细灭蚤、淋浴后方可收入。肺鼠疫患者应独室隔离。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或局部分泌物培养第3天1次,检菌3次阴性;肺鼠疫痰培养第3天1次,6次阴性,始可出院。

(二)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急性期绝对卧床,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及足量水分,并按需要静脉内补液。烦躁不安、局部淋巴结疼痛者,给予镇静、止痛药。呼吸困难者给氧,出现休克、dic、心力衰竭等作相应处理(参阅51节“感染性休克”章)。对严重毒血症患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 100~300mg氢化可的松静滴,但必须与有效抗菌药物同用。

(三)局部处理肿大淋巴结可用抗菌药物外敷,其周围组织内注入链霉素0.5g。已软化者可切开排脓,宜在应用足量抗菌药物24小时以上方可进行。眼鼠疫可用四环素、氯霉素眼药水滴眼。皮肤鼠疫可用抗菌药液湿敷、冲洗或抗菌药软膏外敷。

(四)抗菌治疗必须争取早期足量和注射给药,轻症也可口服。首剂宜大,疗程视不同病型而异,热退后继续用药4~5天。

氨基糖甙类最为有效,早期以静注为宜。

庆大霉素成人每日160~320mg,分次静滴,疗程7~10日。链霉素宜用于腺鼠疫等较轻病例,成人每日肌注2g,2~4次分给,热退后改为每日1g,疗程同上。肺鼠疫病例须用较大量,如庆大霉素首剂为160mg,继每6小时80mg静滴;链霉素首剂为1g,继每4小时0.5g,热退后改为每 6小时0.5g,用药5~7日。氨基糖甙类若与四环素或氯霉素合用,则剂量可酌减。卡那霉素比较少用,成人每日1~2g。氨基糖甙类偶可导致赫氏样反应(herxheimer type reaction)。

四环素和氯霉素在开始2日宜用较大量,成人每日3~4g,分4次口服。不能口服时改静滴,但四环素的每日量不宜超过2g;热退后即改口服,每日1.5~2.0g,续用6日。

磺胺药宜用于轻症及腺鼠疫,常用者为sd,首剂2~4g,继每4小时1~2g,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不能口服时静滴,体温正常3~5天后停药。双嘧啶(含sd400mg,tmp50mg)或复方smz也可采用,每日3~4次,每次2片,热退后改为每日2次。

处理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等以联合用药为宜,首选为链霉素加氯霉素或四环素,次选为庆大霉素加氯霉素或四环素。早期足量给药为成功关键。抗鼠疫血清现已少用。

展开全文
输入文字:
上一组:合理饮食能有效预防肝病复发
下一组:防鼠疫无需“见鼠色变”防治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