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牵动着你的胃

更新时间:2023-05-23

为什么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没有真正享受到美食,可每天却摄入了大量的卡路里,这是怎么一回事?明明不饿却不吃东西就心慌?这都是因为你把进食当作了发泄情绪的渠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问必答网专家是怎么说的吧,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1情绪的调节能预防冠心病

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类的七种情绪,每种情绪如果过度的释放,对于人体的心血管都是不利的,情绪激动可能会引发诸如冠心病这样的心血管疾病,所以情绪的调节也可以预防冠心病。

兴奋,过度兴奋的病人是不利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病人是因为过度惊喜和心脏病发作,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甚至可导致猝死。

愤怒。脾气急躁,容易生气,生气的人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率远远高于一个脾气,因为愤怒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造成严重的心肌缺血。

担心,思考。过度压抑,思想负担过重,对自己的病太计较,焦虑,担心太多关于他们的健康,对疾病的恢复是负面的,经常可以看到的同一种疾病,豁达,开朗的人恢复得更快。

悲伤,恐惧,惊讶。过度的悲伤,恐惧,害怕,可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心率,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

不管是哪种情绪,只要没有把握好度,对心血管都是不利的,为了远离疾病,保持健康,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情绪也是要学会调节和控制的。祝健康!

2情绪牵动着你的胃

情绪如何牵动胃口?

无论是突然窜出来的野猫、发脾气的老板,还是这个月大涨的信用卡账单,都可能被我们的大脑视作威胁,然后大脑会因此释放一系列的化学物质,包括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这些化学物质会让你感到警惕,帮你做好应对威胁和创伤的准备。在短期内,肾上腺素会让你感受不到饥饿,因为血液都从你的内脏流到了你的肌肉中,让你做好“战斗或者逃跑”的准备。

可一旦肾上腺素的效果消失了,被称作压力激素的皮质醇就开始发挥作用,让你想要把自己的胃用食物填满,好补充你刚才应对威胁时所消耗的能量。不过可惜的是,现代社会应对威胁时并不需要消耗太多体力,所以长期生活在压力下会让人摄取超过实际所需的能量。美国心理协会曾经的调查显示,有40%的人会选择通过吃东西来缓解压力,还有42%的人会选择看2小时以上的电视来缓解压力,而大家在看电视的时候也通常会吃零食。这种为了缓解压力而吃东西的行为被称作“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安抚自己焦虑的情绪,所以很多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没有认真体会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只是下意识地咀嚼和吞咽。这种进食方法会让我们在无意之间就吃下很多东西。薯片、薯条、冰淇淋这类食品最适合情绪性进食,因为吃起来简单方便,口味很重,就算不认真体会也能够尝到它们浓重的盐味、糖味和油味。不健康的高热量食物能够最快地缓解我们的紧张情绪,因为我们的身体误以为我们需要很多的能量来应对潜在的威胁。另外,长期处于压力中的人恐怕也没什么心思做饭,方便但高油高盐高糖的快餐或者便捷食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更糟糕的是,压力会导致失眠,而夜晚是我们食欲最好的时候。缺乏睡眠会导致瘦素(leptin)和生长素(ghrelin)失衡,这两种激素控制着我们的食欲和胃口。因此,熬夜的时候,我们总是更容易感到饥饿。再者,因为没有足够的睡眠,白天我们也会感到十分疲惫,而这时候意志力会变得薄弱,面对美食抵抗力自然就会下降。

隐藏其中的人格缺陷

除了激素、压力、热量等冷冰冰的科学化词语,情绪化进食也能够与潜意识中的欲望甚至人格联系起来。1岁以前,我们没有任何生存能力,只能依靠母亲或者其他照顾者生活,不需要担负任何责任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那时,我们的四肢还很无力,于是口成为了我们接纳和探索这个世界的重要渠道,什么东西都想用嘴感受一下。母亲的乳头、安抚奶嘴或者自己的大拇指,只要能塞入嘴中就能够轻易安抚我们的情绪。这个时期被称作口欲期。之后我们会进入一个又一个新的时期,并开始有自主行为。但有的时候,因为父母的管教,我们会感到压抑或者想要反抗,于是会退回到“口欲期”,这被称作“口欲期固结”,成年之后,被称作有“口欲期人格”。

有“口欲期人格”的人虽然已经有了灵活有力的四肢,但还是会用嘴来安抚自己的情绪,例如吃东西、抽烟等。除了沉迷于关于嘴的不良嗜好以外,他们通常没有什么自主能力,意志力也薄弱,这让他们会随着自己的欲望行事,而且不加抵抗。不论是激素还是人格缺陷在作怪,要注意的是,情绪性进食通常都是无意的,所以如果想要将情绪和进食分开,首先必须要有意识地关注这个问题。

3沮丧情绪的起因

沮丧是一种心理情绪,长期沮丧容易导致抑郁症。通常能导致沮丧的原因有很多,让我们来一起看看有哪些情况会导致沮丧情绪。

生理因素: 沮丧多数来源于生理因素。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是最单纯的生理因素,另外还有药物导致的沮丧情绪,低血糖等病症导致身体功能失调,如脑肿瘤和内分泌失调等也有可能导致沮丧情绪。沮丧也有遗传因素,有些人天生更容易出现沮丧的情緒。 但是这种遗传又不像其他遗传那么必然性,这类遗传的相对概率较低。

背景因素:儿童时期的经历对日后出现沮丧情绪有影响。科学家研究发现:从小缺乏父母关怀的孩子或孤儿会比较冷漠,内心封闭,容易出现沮丧的情绪,父母没有实现对孩子的承诺也会造成沮丧的情绪。 而这种影响到了长大后会越来越明显。

经历无助的事情:经历越多失败和无助的事情时,人会逐渐变得消沉沮丧,最后沮丧情绪在任何情况都可能出现,这种沮丧则是非常反常的;当我们觉得无助并放弃再尝试时,沮丧也会油然而生。

消极思想: 长期沉浸在生活的黑暗面中,人会变得很消极,这种消极思想使得我们变得沮丧,在沮丧中的人他的极思想会加深,进而又导致其沮丧情绪。沮丧的人会在三方面表现消极思想:

1.把生活看成一种负担﹑障碍和失败,热情渐渐退去。

2.轻视自己,自卑感加重,不够了解自己﹑认为自己无能﹑无价值而且不希望去表现自己。

3.对未来的事情畏惧,顾虑,做事畏首畏尾。

生活压力: 众所周知,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会刺激沮丧情绪。

4用情绪转移法控制情绪

大多数人都有过受累于情绪的经历,似乎烦恼、压抑、失落甚至痛苦总是接二连三地袭来,许多人也懂得要做情绪的主人这个道理,但遇到具体问题就总是抱怨:“控制情绪实在是太难了”。还有的人习惯于抱怨生活,“没有人比我更倒霉了,生活对我太不公平了。”从抱怨声中得到了片刻的安慰和解脱,让自己无形中忽略了主宰生活的职责。其实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想让自己生活中不出现一点烦心之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做生活的主人,做情绪的主人。

自我控制是开始驾驭自己的关键一步。主动调整情绪,自觉注意自己的言行。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而成熟的情绪。要调整控制情绪,很好地驾驭自己,你可以先学一下“情绪转移法”,即暂时避开不良刺激,把注意力、精力和兴趣投入到另一项活动中去,以减轻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冲击。

一个学生高考落榜后,看到一个个同学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时深感失落,她就出门旅游。风景如画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她,辽阔的海洋荡去了她心中的郁积,情绪平稳了,心胸开阔了,她又以良好的心态走进生活,面对现实,第二年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高校。可以转移情绪的活动很多,如各种文体活动、与亲朋好友倾谈、阅读研究、琴棋书画等等。总之将情绪转移到这些事情上来,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强烈撞击,减少心理创伤,也有利于情绪的及时稳定。

情绪的转移关键是要主动及时,不要让自己在消极情绪中沉溺太久,立刻行动起来,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战胜情绪,也唯有你可以担此重任。

5宝宝情绪是父母情绪的写照

给宝宝充分的自由

给宝宝充分的自由,这样会促使宝宝学会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影响周围的环境。这种能力可提高宝宝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给宝宝充分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对宝宝的行为放任,对不合理行为,仍然应该加以限制。父母需要把握限制的客观真理性,不能心情好时就“宽大处理”;心情糟时就“专政”,让宝宝无法判断是非曲直,影响宝宝日后建立正确的价值尺度。

通过讲道理引导宝宝行为

从只通过行动解决问题,到通过思考和行为解决问题,这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又一里程碑。这一能力的拥有,使得父母通过讲道理引导宝宝行为成为可能。但如果父母认为宝宝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而忽略了宝宝的自我意识,父母的道理就不能引导宝宝的行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仍然是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宝宝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自愿。宝宝能听懂一些道理,但父母要通过道理引导宝宝行为,还需要细心把握宝宝的意愿,要“润物细无声”。

宝宝情绪是父母情绪的写照

2岁以后的宝宝,开始更加关注父母的情绪,宝宝的情绪往往是父母情绪的写照。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父母就是他的全部。父母就是宝宝的天,天晴了,阳光普照;天阴了,雷雨交加。宝宝对父母的情绪非常敏感,当父母的情绪是阴雨时,宝宝就失去了安全感。没有了安全感,宝宝潜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也被压抑。宽松快乐的环境是宝宝健康成长的保证。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情绪牵动着你的胃》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